植树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,起源于古代的清明节。在清明节期间,人们常常会选择在坟墓周围或山林间种植树木,以示纪念和缅怀逝去的亲人,同时也借此向大自然表达敬意。
植树节正式确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多年前,由一位名叫韦孝宽的西魏、北周时期的名将所首创。韦孝宽是京兆杜陵(今西安市东南)人,在公元552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。他上任后发现官道上的土台标记经常需要修理,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开支,也给百姓带来了不必要的劳动。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韦孝宽果断地下令将官道旁的土台改种为槐树。这种做法不仅保留了标记和计程的功能,还能为过往行人提供遮荫避雨的便利,而且无需频繁修补。这一举措被认为是造福桑梓、减轻百姓负担的重大行动,也为全国道路绿化树立了榜样。
在植树节的推动下,陕西成为了历史上最早在官道上植树的地方,而韦孝宽最早栽种的槐树也被广泛种植,并成为了西安市的象征。
植树节的庆祝活动也得到了法律的保障。1981年,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》正式通过,1982年,国务院颁布了《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》。而2020年7月1日起,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》正式施行,将每年3月12日确定为植树节。
新森林法的实施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。法律规定了森林的分类经营管理,包括公益林和商品林,以此来保护各类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,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。
除此之外,新森林法还对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核发范围进行了调整,对于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、防风固沙林、护路林、护岸护堤林和城镇林木的采伐也做出了管理规定,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。
因此,植树节不仅是纪念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时刻,也是表达对大自然的敬意和对未来的责任感的重要节日。